【资料图】
“甩”由“串”的字形演变而来?“丫”与“叉”的读音竟然一样?“窝”和“锅”的字义可以相同?这些在今天标准汉语中看来不可思议的形、音、义,正是安徽大学文学院曾良教授从古籍文献中探索出的奥秘。
走进曾良的办公室,桌上堆放的《古本戏曲丛刊》和右边满满一柜的书籍文献引人注目,这些古籍文献正是曾良教授探索汉字奥秘的“大本营”。每一个字词都有自己的历史,它们是如何产生和演变而来的?有许多至今待以发掘的秘密。汉语史的研究离不开原始古籍语料文献,三十多年来,曾良从古籍文献中,潜心研究汉语言文字学,在汉语历史词汇、汉语俗字学、训诂学和敦煌学研究上造诣深厚。
在曾良的研究中,很多字词的奥秘在一一破解。如“甩”的字形出现的比较晚,它是来自“串”的变形,中间有过渡字形;“丫”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读音,但在俗语中“丫”又是“叉”的异写,如夜叉写“夜丫”,因此要发“叉”的读音;在古籍中,“窝”作“锅”字用,如《西游记》的“石窝”即表示“石锅”的意思等等。
星光不问赶路人,时光不负实干者。曾良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宋元明清文献字用研究”的首席专家。去年,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“元明戏曲文献字词关系研究”顺利结项并获得优秀等级。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各类项目10余项;在《中国语文》《文史》《文献》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,如《“甩”字的形音义考》《略谈汉语史中词的俗音俗写研究》等;出版有《敦煌文献字义通释》《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》《明清通俗小说语汇研究》等11部学术专著,完成基金项目书稿2部。
2013年,曾良作为特聘教授来到安徽大学,同年获聘安徽省级重点人才。十年间,他教书育人成效显著,被评为安徽大学“三全育人”先进个人、“安徽大学师德先进个人”等称号。他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学科带头人,近年来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,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教育部首批“一流本科专业”,并被批准为安徽省“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”,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被立项为“安徽省特色建设专业”。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的项目资助,培养的5名博士生在毕业前后于本学科最权威学术刊物《中国语文》上发表论文,培养的研究生成为高校教授、副教授等学术骨干,如李伟大教授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师学术骨干。
曾良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、安徽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、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,在汉语俗字、训诂学和汉语历史词汇、敦煌文献语言文字考释等学术研究创新上成果斐然。研究中注意正音与俗音、正字与俗字、通语词与方俗词的不同层次和互动,重视古籍的字用情况;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成为学术热点之一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曾良认为,只有不断地读书,才能有源源不断的“活水”涌入。多看书是他进行学术研究的制胜法宝,在阅读中发现问题、记录疑惑,再通过大量阅读解决问题、总结规律。如他通过大量阅读第一手原始古籍,进行爬梳,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视角,总结出古籍中语言文字的规律。
标签: